正經回答是最後一段(參考文獻後面),不過我是瞎說的。
「我」,是一個意外。
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」。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,於銀河系而言,不過大漠一沙;中華五千年,在時間荒野里,不過彈指。人類的文明,從全新紀算起,才1.2萬年,僅是時間長軸上的一次偶然事件、一次突發意外。更何況「我」。
生命的載體:46億年前,地球的出現,使得生命有了賴以生存的載體。
生命的避風港:磁場替地球擋開了太陽風(強大的帶電粒子流)和宇宙射線。假如沒有磁場,衛星將脫軌,我們不能玩手機(無線電中斷),水、空氣和萬物將會被吹走。
生命的空調:45億年前,地球與不明星體相撞,甩出的物質形成了後來的月球。假如沒有這次碰撞,那麼地球自轉得太快,且黃赤交角不穩定。自轉太快直接影響生物鐘,而黃赤交角則影響四季的變換。木星的黃赤交角小,站著繞太陽轉,沒有四季;而天王星黃赤交角大,躺著繞太陽轉,永遠冰火兩重天。溫度過高的話,分子之間的鍵就會碎裂;溫度過低,化學反應不利於發生。此外,潮汐力影響淺海生物鏈,月光影響夜行性生物。
生命的盾牌:月球和木星滿目瘡痍的外表,是替地球擋住「天外飛石」的證據。
生命的火花:紫外線為地球帶來了大量能量,在閃電和火山噴發的激發下,碳和氫變得不安分,相互碰撞形成大量有機物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自我複製功能的核糖核酸(RNA),後來,一個偶然的意外,T取代了U,於是更穩定的DNA誕生了。約33~35億年前,各種分子神奇地組合在一起擦出了生命的火花。
生命的氧氣:又過了10億年之久,光合作用的出現為地球的大氣成分增加了氧氣。一方面,形成的臭氧層為地球上的生命撐起了一把保護傘;另一方面,氧氣的高活性為生命提供了豐富的能量來源,此後,進化的速度顯著加快;還為日後動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。
生命的能量:蘊藏在物質化學鍵中的能量恰到好處。如果太多,大家都能吃飽,不利於進化;如果太少,可能沒有多餘的能量進化出複雜的功能。
生命的拯救神:石炭紀時,氣候溫暖潮濕,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,木質素分子很頑固(最終埋藏地底形成了煤)。於是C元素滯留在植物體內,無法重見天日,日復一日,CO2越來越少,全球變冷,眼看生態系統就要崩潰,真菌忽然降臨,分解了木質素,地球劫后重生。
生命的進化:偶然出現了感光基因,個體能看見食物、同伴和天敵了,於是生存幾率大大增加,這些個體在競爭中,擊敗了瞎子同伴們。後來,感光基因意外拷貝(突變),這些個體的視力更好,於是又擊敗了單拷貝感光基因的同類,一代代下來,最終進化出眼睛。同理,聽覺、嗅覺、觸覺、發聲等功能或器官,也是始於一場突變,而後逐漸獲得優勢並逐漸強化。這些意外,讓今天的我們可以探索這個星球的前世今生,探索自己生存的價值。當然,突變大多數都是有害的,但大自然收拾了大部分不適合環境的個體(人類略例外)。
生命的矛盾:生命雖然一直在進化出各種複雜的機制,但都要付出代價的。比如,我們哺乳類和鳥類的恆溫,看似既可以擴展生存領域、維持酶的高效率、免受大部分真菌感染(只有數百種真菌能感染哺乳動物和鳥類,而感染昆蟲和魚類卻的真菌卻數以萬計),但我們吃得多呀,比冷血動物要多吃10倍的食物。但天冷的時候,昆蟲的飛行肌無法充分快速收縮而飛不起來,許多兩棲動物每天早上必需進行幾個小時的日光浴。所以,恆溫絕對是划算的。
生命的災難:氧氣的出現,毒死了大量厭氧生物,並使得溫室氣體甲烷極不安分,然後全球冰封,溫度曾下降到零下50°,如果再冷一點,CO2直接固化,地球就永遠凍住了。此外,地球發生了若干次物種滅絕事件,其中,以下5次規模最為巨大:
哺乳動物的解放:白堊紀那顆撞擊地球的行星為長達1.4億年之久的恐龍時代畫上句號。霸王龍距離劍龍的年代,比霸王龍距離人類更為久遠。如果沒有這次滅絕事件,哺乳動物只能摸黑(所以我們都是色盲誒~)。
我們的崛起:800萬年前,青藏高原的隆起促進了當地的大氣環流,降水增加,大量磷元素匯入海洋,使得海洋植物固碳增加。CO2氣體減少后,地球上出現頻繁的冰河期和間冰期,整體氣候變化劇烈,物種頻繁遷徙和滅絕。各地的直立人在遷徙過程中,只有我們的祖先——智人,戰勝了各種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強大的肉食動物,成功走出非洲並遷徙到世界各地,之後催生了文明。而其他人屬的物種,包括熟知的直立人、尼安德特人、智人、能人、丹尼索瓦人等都逐漸滅絕了(尼、丹為我們貢獻了一定的基因庫)。
為何單單是我們的祖先勝出呢?有很多假說,諸如智人本身的優勢、疾病滅絕論、種群基數小……無論是哪種原因,智人最後的崛起,也絕對是老天爺賞飯吃。地球上那麼多物種,它偏偏把某些有利的突變賜給了智人的祖先。
「我」的來之不易:地球從誕生之初,到進化出最原始的生命,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。在此期間,很可能在不同時間和空間,都進化出了不同形式的生命,但大多數或者全部都隨即消失,然後再來一次。大自然包羅萬象,提供了很多再來一次的機會,但生命的進化涉及的變數太多,任何一個變數都有可能毀滅覆千辛萬苦的進化歷程,所以如果一旦顛覆,很有可能並沒有機會再來一次。突變是隨機的、偶然的、意外的、也是小概率事件,每次環境改變時,就相當於設置了一個過濾器,將具有生存優勢的(小概率)樣本篩選出來。幾十億年來,一連串小概率事件的組合,才使得地球上生命蓬勃。地球的每一次地殼變動、隕石墜落、行星撞擊都足以使得滄海變桑田。地球上先後出現的物種難以計數,有的來去匆匆,有的歷經所有劫難而存留至今,現存的物種只佔所有物種極少數的比例。因緣際會,我們的祖先在一次次滅絕事件中,都有部分個體幸免於難,最終才有了我們。
變數遠不止以上所述,還有歷朝歷代的動蕩紛爭,還有為我們帶來豐衣足食、戰勝病魔瘟疫、開創美好生活的偉人們,還有父母親以及每一代祖宗神奇的相遇,還有,一代代人僥倖從十億個精子的競相追逐中脫穎而出,成為存世孤品。
究竟有多來之不易呢,這麼說吧,當初沒跑過你的精子,未必是不如你的,有可能跑錯了方向,有可能替你做了嫁衣(幫你攻城去了)。
那些同樣優秀、到達了終點、卻做了你的跳板的精子,都是你的親兄弟,更不用提那些無緣得見卵細胞的親兄弟。黑猩猩是你的堂兄弟,猴子是你的族兄弟,魚是你出了萬服的遠房兄弟。
說起智人和黑猩猩的分家,我曾設想過這樣一個故事——某一天,智人的祖先忽然被黑猩猩的祖先從樹上趕了下來(這是個假說),那麼,有沒有猶豫不決不知道站哪個隊的古猿呢?我們的祖先恰好全部都選擇了正確的隊伍(歷史無法還原,我瞎說的)。而這樣的事情,並不是只有這一次,這35億年來,人類的祖先每一步都走對了方向,才有了我們。
孔子的話題下曾有人問,為何孔子的後人這麼多,其中有個答主說,你同期祖先的後人一定比他還多,具體原因不贅述了。曾看過一篇文章,說全世界的人是12個(具體數字不大記得了)女人的後代,推測是冰河時期的。又有文章說中國人是3個男人的後代,據說可能是三皇(公元前 6727 年~公元前 3077 年)。不知文章的真假,但其表達的意思應該很明顯。
你每朝每代的祖先(如果是古猿時期,就是每一代),都必須出生在食能果腹之家,才能保證你今天的存在。我們的爺爺、外公從來都沒有英年早逝,我們的奶奶、外婆從來都沒有難產而死。想想古代平均的壽命,有的朝代二十多,有的三十多,其實並不是活到二三十就掛了,而是被無數夭折的嬰幼兒拉低了平均數。我們的祖先,成功地戰勝了兇猛的野獸、落後的醫學水平、匱乏的食物資源、難以抵擋的天災人禍,並且都成功地娶妻生子。
世界上最小的正數,大概就是「我們」出現在這個地球上的概率吧!
雖然我們很渺小,但是——
曾看過一個視頻,當你生病/發炎時,成千上萬的白細胞涌過去保護你,那場面是何等的震撼。
所以,如果遇見了挫折,千萬不要放棄,因為你只有一次投胎的機會。如果遇見了兩情相悅,一定要試一試,因為這種事情的概率,比上述最小的正數還要小。
參考文獻:
1. The Global Phosphorus Cycle: Past, Present, and FutureG. M. Filippelli G. M. Filippelli Elements (Impact Factor: 3.16). 01/2008; 4(2):89-95.
2. 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. M. E. Raymo & W. F. Ruddiman. Department of Earth, Atmospheric, and Planetary Sciences,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 Cambridge, Massachusetts 02139, USA.
3.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and a chemical weathering event in the late Miocene-early Pliocene: Implications for late Neogene climate change.
至於人的意識,這也是一連串的變異。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載者,私以為,人與人可能有一樣的基因組(忽略突變,同卵雙生子),但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蛋白組,所以,人不能重生。